練習寫字1968

練習寫字1968
以前生字簿練習寫字,是抄課本的生字,每個字抄為一行,寫完後老師批個勾或打圈圈,小學生有老師批的勾或圈視為一種無上的榮譽,而且會比較看誰的打勾或圈比較多。
那時年少氣盛,想多得幾個打勾或圈多,午餐後拼命的寫,寫完後馬上給老師批,不久老師累了趴在教師桌上睡午覺,那時年紀小,不會考慮別人中午要休息,還特別輕拍老師把老師叫醒,老師睡眼惺忪的醒來拿紅筆批了作業,然後又累的趴在桌上睡午覺。年紀漸長,回想那一幕,周老師實在是一個有耐心的老師!如果換別的老師會不會被教訓<中午睡午覺時間,不要吵到別人的午休!>

臺中作客日

臺中作客日1988
那一年經歷多日的師對抗,對抗結束部隊班師返回整備,一切歸定位,當日下午交待後,開始放假休息。我則搭車趕往臺中,去找師對抗時,因下雨不得已借用當地的民家的浴室,讓阿兵哥洗個好澡,當下也囑咐輔導長要送個禮答謝!那家姓林,林先生特別好禮,人也親切,有個女兒叫林sin,也很好客。
當天到時已傍晚,特別去買禮品,然後說明來意,感謝其對部隊的協助,林先生也很好客的邀我吃飯,並問晚上有無訂住宿的地方,我告知没有,林先生也請我住下來,我也未推辭當晚住其家。
隔天林先生還請其女兒林小姐當導遊,帶我遊臺中公園。林小姐請鄰居朋友載我,到臺中公園遊玩,也拍了幾張相片,走時還洗好送到手上。這算是人生的插曲,終身感謝至今!

1967年臺灣大事紀

1967年臺灣大事紀
H:1967年生於斯,但那年發生那些事,沒有人記載,也就無法得知,維基百科的整理有其一定的來源,引用也回首及檢討那年的大小事。

維基百科介紹:
政府

國家正副元首

總統:蔣中正

副總統:嚴家淦

五院首長

行政院院長:嚴家淦(副總統兼任)

立法院院長:黃國書

司法院院長:謝冠生

考試院院長:孫科

監察院院長:李嗣璁

省政府主席

臺灣省政府主席:黃杰

福建省政府主席:戴仲玉

大事記

胡金銓執導之《龍門客棧》及張徹執導之《獨臂刀》,開啟武俠電影熱潮。

1月

1月12日——丘念台病逝東京(廣東鎮平縣人,為臺灣先賢丘逢甲之子,曾任臺灣省民政廳長、中國國民黨臺灣省黨部主任委員,為臺灣耆宿。)[2]:734。

1月13日——金門東北激烈空戰,空軍擊落中共米格十九型機2架。

1月15日——南投縣第五屆縣長補選由林洋港當選。

1月17日——越南共和國國防部長阮友固訪臺(1967年4月2日,商業部長阮景天恩訪臺;4月29日,外交部長陳文杜訪臺;6月20日,教育部長阮文詩訪臺;7月31日,農業部長林文智訪臺。)[2]:734。

1月27日——臺灣省政府主席黃杰簽訂興建曾文水庫工程顧問合約(10月31日,曾文水庫動工興建;12月7日,行政院核准臺灣省發行糧食債券,作興建水庫經費。1969年4月14日,決定降低水庫大壩10公尺,發電量由10萬瓩減為5萬瓩。)[2]:734。

1月30日——國防部長蔣經國著《風雨中的寧靜》一書出版[2]:734。

1月31日——經濟部長李國鼎率團參加在西貢開幕之「中、越經濟合作會議」[2]:735。

2月

美國駐聯合國首席代表高德柏謁見蔣中正,討論當前世界局勢[3]:116。

2月1日——公布設置動員戡亂時期國家安全會議,以黃少谷為秘書長,原國防會議撤銷[2]:735。

2月3日——臺、日簽訂食米外銷協定,日本購臺米5萬公斤[2]:735。

2月6日——發布周至柔、蔣經國、袁守謙分別為國家安全會議建設、動員、戰地政務三委員會主任委員[2]:735。

2月13日——特任唐縱、劉增華、陳嘉尚、孫秉乾分為駐韓國、賽浦路斯、約旦、多明尼加等國大使(3月1日,唐縱呈遞到任國書;5月17日,孫秉乾呈遞到任國書。)[2]:735。

2月18日——行政院決定成立人事、事務、法制、研究等四機構,訂定中央與地方權責劃分方案[2]:735。

2月19日——韓國國防部長金聖恩(韓語:김성은 (군인))訪問臺灣[2]:735。

2月21日——特任保君建、王世明、劉藎章等分別為駐土耳其、科威特、伊朗等國大使(5月17日、5月20日、5月22日,劉藎章、王世明、保君建分別呈遞到任國書。)[2]:735。

2月22日——韓國國會議長李孝祥(韓語:이효상)抵台訪問[4]。

2月27日——臺灣省政府通過桃園中壢鎮升為縣轄市[2]:735。

3月

蔣經國巡視馬祖列島及金門縣[5]:83。

3月1日——中華航空公司與香港當局商定開闢臺北-香港航線;國家建設計畫委員會成立;特任薛毓麟為駐加拿大大使[2]:735。

3月4日——外交部聲明反對任何國家承認外蒙,外蒙是領土[2]:735。

3月11日——土地改革紀念館在臺北市落成[2]:735。

3月16日——陸軍總司令部宣布:陸軍軍歌已由蔣中正核定,今起啟用;任命關鏞為駐賴索托王國大使[2]:735。

3月18日——特任劉宗翰為駐秘魯大使[2]:736。

3月20日——日本經濟調查團訪臺,與財經部門交換意見[2]:736。

3月22日——國防部與美軍協防臺灣灣司令部宣布,特種部隊自4月1日開始舉行為期一月之同舟演習[2]:736。

3月27日——國家安全會議科學發展指導委員會(簡稱科指會)成立,吳大猷為主任委員[2]:736;泰國國務院長他儂·吉滴卡宗訪問臺灣[6](4月1日,蔣中正三度接見,發表聯合聲明,強調清除共產威脅,確保亞洲安全。)[2]:736。

3月30日——經濟部長李國鼎訪問日本(3月31日,拜會日本首相佐藤榮作及外相三木武夫,商建鋼廠計畫並討論造船問題;4月19日,返抵臺北。)[2]:736。

4月

4月1日——中華航空公司港臺航線正式開航[2]:736。

4月4日——澳大利亞總理荷特(Harold E. Holt)訪問臺灣3天(4月6日,與蔣中正兩度會談,發表聯合公報。)[2]:736。

4月9日——前美國副總統尼克森訪問臺灣(4月11日,結束訪問臺灣。)[2]:736。

4月12日——美國宣布:中共國立音樂學院院長馬思聰投奔自由(1968年3月31日,來到臺灣。)[2]:736。

4月17日——千里達及托巴哥總督何才夫婦乘國泰航空飛機經東京抵達臺北展開為期兩星期的訪問,時任考試院院長孫科、時任外交部部長魏道明夫婦和時任僑務委員會委員長高信等人皆在機場歡迎[7];訪臺期間,何才夫婦除了勘查了臺灣中、南部各處的經濟、軍事和教育等設施以外,並特地於4月20日前往參觀國立故宮博物院,隨後與時任副總統嚴家淦夫婦、前行政院院長何應欽一級上將夫婦、魏道明夫婦、時任司法行政部(今法務部)部長鄭彥棻夫婦、時任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秘書長張寶樹夫婦和時任外交部次長楊西崑夫婦及夏功權夫婦等人共同在圓山大飯店慶祝何才的62歲壽辰[7][8]。何才夫婦臨走時,魏道明、何應欽、時任僑務委員會副委員長何宜武和時任外交部次長桂宗堯等人皆前往機場送行[8]。

4月21日——漁業考察團訪問菲律賓,為中、 菲漁業合作奠定基礎[2]:737。

5月

5月1日——經濟部核准設立「中、日合資」臺灣畜產公司[2]:737。

5月4日——美國國務卿魯斯克及助理國務卿彭岱在美國眾議院作證,盛讚臺灣經濟繁榮與農技援外成就[2]:737。

5月6日——副總統兼行政院長嚴家淦啟程經日本赴美訪問21天(5月7日,與日本首相佐藤榮作就中國大陸動亂及越南問題會談;5月9日,與美國總統詹森兩度會談;5月11日,發表聯合聲明,同意互相諮商應付中國大陸情勢發展;5月26日,返回臺灣。)[2]:737。隨行人員包括:經濟部部長李國鼎、外交部政務次長沈錡暨夫人、行政院國際經濟合作發展委員會祕書長陶聲洋等。並前往阿靈頓國家公墓獻花致意、謁甘迺迪之墓。之後亦參訪派屈克空軍基地、甘迺迪太空中心、紐約聯合國大廈等地。訪問期間爭取到美援停止之後,各項經濟合作計畫,使美方同意加強科技交流,在駐華大使館中,設立科技參事,中華民國政府則在行政院之下,成立國家科學委員會,以促進產業升級[9][10]。

5月11日——行政院通過臺北市自7月1日改制為院轄市,並將景美、木柵、內湖、南港、士林、北投6鄉鎮併入[2]:737。

5月20日——中國農民銀行在臺灣復業[2]:737。

5月23日——美國助理國務卿斯柯(Joseph J. Sisco)訪問臺灣3天[2]:738。

5月29日——反共救國軍部隊登陸山東支援敵後游擊作戰,與解放軍發生戰鬥[2]:738。

6月

蔣經國再度巡視馬祖列島及金門縣[5]:83。

6月2日——美國驅逐艦「金伯利號」正式移交臺灣海軍[2]:738。

6月7日——「中、日貿易經濟會議」在臺北揭幕,商討農產品進出口及機械人纖維原料價格,並研討保護工業所有權問題(6月14日,閉幕。1968年7月23日,第二屆會議在東京揭幕。);臺灣與聯合國共同合作發展食品加工計畫實施方案簽字生效[2]:738。

6月11日——臺灣省政府發布「優待僑商來臺投資辦法」[2]:738。

6月14日——蔣中正主持首次國家安全會議,指示建設要有遠大目標和計畫,須以具現代知識科學人才為基礎;美國將新型U-17A輕航空飛機一批移交陸軍使用[2]:738。

6月16日——經濟部長李國鼎代表與聯合簽訂「社區發展公共衛生設施改善計畫」[2]:738。

6月19日——臺灣經濟發展會議在臺北揭幕,為臺灣經濟發展提出建言[2]:738。

6月20日——戚烈拉(Richard G. Ciccolella)任美軍援華顧問團團長[2]:738。

6月28日——蔣中正調動高級軍事首長:黎玉璽、高魁元分任參軍長與參謀總長,陳大慶、賴名湯、劉廣凱、劉玉章分任陸軍、空軍、聯勤、警備總司令[2]:739。

6月29日——協助港澳僑胞到臺灣投資聯絡小組成立,並制定實施「港澳僑胞來臺投資事項」,僑商到臺灣投資達到高峰(9月13日,政府組成協助港澳僑胞回國投資工作小組。)[2]:739。

6月30日——嚴家淦祝賀韓國大統領朴正熙就職,呈遞國書(7月2日,與美國副總統韓福瑞、日本首相佐藤榮作、韓國總統朴正熙等領袖在漢城舉行非正式高峰會議,談論中共核爆、越戰及經濟合作等問題;7月3日,返國。)[2]:739。

7月

7月1日——臺北市改制為院轄市,市長高玉樹、議長張祥傳同時就職;省立臺灣師範大學改制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停刊19年之《東方雜誌》復刊;三軍總醫院在臺北成立;吳修齊、高清愿合組統一企業[2]:739。

7月4日——外交部長魏道明抵達曼谷出席亞太理事會第二屆部長級會議;美國海軍軍令部長穆勒(Thomas H. Moorer)訪問臺灣3天[2]:739。

7月5日——臺灣省政府通令各縣市應即恢復設置國語推行委員會[2]:739。

7月7日——教育部長閻振興表示,明年秋天延長國民義務教育至9年(8月3日,行政院通過「九年國教實施綱要」。)[2]:739。

7月8日——體育界耆宿江良規(1914-1967)病逝(浙江奉化人,為馳譽國際之體育家,著有《體育學原理》等書。)[2]:739。

7月9日——外交部次長楊西崑第19次訪問非洲[2]:739。

7月17日——邱約翰(John L. Chew)接任美軍協防臺灣司令[2]:740。

7月22日——臺灣拆解廢船工業超過日本,躍居世界第一[2]:740。

7月24日——樞機主教田耕莘(1890-1967)病逝(山東陽谷人,曾任輔仁大學復校後第一任董事長,為遠東區第一位樞機主教。);美國運通銀行臺北分行開業[2]:740。

7月28日——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成立,蔣中正擔任會長(11月2日,委員會擬定「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計畫」;11月3日,臺灣省政府訂定「推行中華文化復興運動實施要點」;3月29日,《中華文化復興月刊》創刊。)[2]:740。8月,聘孫科、王雲五、陳立夫為文化復興委員會副會長[3]:116。

8月

8月4日——任命丁懋時、沈祖潯、李興南與黃正分別為駐剛果、盧安達、尼日及加彭等國大使[2]:740。

8月6日——副總統嚴家淦向梁實秋致賀其翻譯《莎士比亞戲劇全集》功成[2]:740。

8月7日——行政院發布「國家科學委員會組織規程」,由吳大猷任主任委員(8月14日,由長科會改組之國家科學委員會成立;10月13日,改組完成,設自然及數學、人文及社會、生物及醫農、工程及應用、科學及教育等五委員會。)[2]:740。

8月12日——蔣中正主持國家安全會議,通過由總統依照臨時條款,以命令規定延長九年國民教育年限(8月26日,行政院頒令自1968年起實施九年國教;12月3日,國際經濟合作發展委員會撥款新臺幣7億餘元,補臺灣省及臺北市推展九年國教;12月13日,行政院決定中美基金撥6億8千餘萬元,作為建國中教室之用。1968年1月2日,由中央指撥公地建校;1月4日,成立延長國民教育工作小組;1月9日,決定統一編印國中教科書;1月26日,78所國中破土興建。);監察院投票同意15位大法官,張金蘭成為第一位女性大法官[2]:740-741。

8月15日——總統府資政孔祥熙病逝紐約(山西太谷人,曾任行政院長、財政部長,長期主持國民政府之財政。)[2]:741。蔣中正馳電弔唁,並手撰「孔庸之先生事略」[3]:116。

8月29日——教育部在美國教育文化事業顧問委員會主任委員郭秉文逝世(江蘇青浦人,曾任東南大學校長、財政部次長兼中英貿易協會主任等職,為中國現代高等教育事業之先驅。)[2]:741。

9月

世盟第一屆會議在台北舉行,共有64個國家與地區、以及12個國際反共組織參加,谷正綱當選第一屆理事會主席。大會通過了世界反共宣言與世界反共聯盟共同綱領[11][12][13]。

9月7日——日本內閣總理大臣佐藤榮作訪臺(9月8日,兩度與蔣中正會談;9月9日,發表聯合公報,強調加強團結,實現亞太區域和平與繁榮。)[2]:741。佐藤榮作兩度晉見蔣商討臺日共同問題,並就當時世局及中國大陸中共情勢交換意見[3]:116-117。

9月12日——蔣接見日本記者發表談話,指出中共內部必陷長期混亂,盼日本人尊重東方傳統,不使共產主義有滲透之機會,唯有臺日加強合作,始能達到此一目的[3]:117。

9月16日——人事行政局成立(7月27日,蔣中正明令設置;8月4日,任命王正誼出任人事行政局長。)[2]:741。

9月17日——美國總統科學顧問賀尼克(Donald F. Hornic)率專家到臺灣,協助臺灣發展科學(9月23日,離臺,建議增加科技經費及培植人才;11月16日,訪臺後建議政府應以土地改革精神,全力加速科學與技術發展。)[2]:741。

9月19日——駐越大使館遭越共爆炸,房屋三分之一被毀(9月26日,暴徒供稱係越共主謀,企圖殺害大使胡璉。)[2]:741。上午10時30分,有兩匪徒混入大使館,將爆炸物安放於胡璉二樓辦公室下面引爆,一時轟然巨響,大使館樓板全部震塌[14]:250。大使館建築物一樓全毀,大使胡璉倖免於難[15]。

9月25日——世界反共聯盟第一屆大會在臺北舉行,67國及13個國際反共組織代表與會(9月29日,通過「世盟共同綱領」與「世盟宣言」後閉幕。)[2]:742。

9月28日——史學家錢穆夫婦自香港飛到臺北定居[2]:742。

9月30日——經濟部長李國鼎與世界糧食組織簽訂「臺灣東部農地開發計畫」實施方案[2]:742。

10月

10月5日——中華航空公司增闢至新加坡、曼谷、馬尼拉及漢城4條國際航線[2]:742。

10月6日——行政院副院長黃少谷代表蔣中正赴加拿大訪問(10月9日,與加國總理皮爾遜(Lester Bowles Pearson)會商兩國加強合作問題;10月17日,返回臺灣。)[2]:742。

10月13日——臺灣與美國簽訂紡織品兩項新協定[2]:742。

10月20日——「中、日貿易協進會」第一次會議在東京舉行(1969年11月17日,舉行第三次會議,臺方代表促成日方採有效措施,縮小貿易差距。)[2]:742。

10月21日——日本外相三木武夫表示對臺政策保持「吉田書簡」精神[2]:742。

10月30日——慶賀越南共和國阮文紹就職,參謀總長高魁元率特使團呈遞國書[2]:743。

11月

11月2日——美援贈臺灣海軍之驅逐艦安陽號抵達臺灣[2]:743。

11月12日——中國國民黨第九屆五中全會揭幕(11月23日,閉幕,選出嚴家淦等19位中央委員。)[2]:743。

11月19日——反共游擊隊突擊廣東惠陽縣平潭機埸,毀中共米格十九型機八架[2]:743。

11月23日——蔣經國再度連任中央常務委員會委員[16]:521。

11月27日——國防部長蔣經國訪問日本(12月2日,返回臺灣。)[2]:743。日本天皇裕仁接見蔣經國時表示永不忘懷蔣中正寬大德意;日本國民1萬5千餘名在東京舉行感謝蔣大會[3]:117。

11月28日——聯合國大會表決「中國代表權問題」,以58對45票,17票棄權,擊退共黨及不結盟國家欲使中共進入聯合國之企圖[2]:743。

11月29日——蔣中正發布行政院長局部改組:俞國華任財政部長,查良鑑任司法行政部長,孫運璿任交通部長,蔣彥士為行政院秘書長;考試院副院長程天放逝世(江西新建人,曾任安徽省教育廳長、浙江大學校長、駐德國大使;政府遷臺後,先後任教部長、考試院副院長等職。)[2]:743-744。

7月30日——行政院通過「中、美資源交換計畫」[2]:744。

12月

12月5日——副總統兼行政院長嚴家淦指示各機關,提高改進行政效率,推行分層負責制度,政府並頒實施準則[2]:744。

12月8日——前日本首相岸信介訪問臺灣;陸軍總司令陳大慶代表政府接受美國贈送之最新型戰車一批[2]:744。岸信介率團謁見蔣中正[3]:118。

12月12日——「中、美農產品協定」在臺北簽字,美國繼續提供臺灣農產品兩年3,750萬美元,半數為協助友好國家之用[2]:744。

12月13日——歷史學家湯恩比訪問臺灣[2]:744。

12月16日——臺、日簽訂5項貸款協定,計979萬1,000美元,購置設備用於建設[2]:744。

12月22日——駐賴比瑞亞大使楊繼曾代表與賴國簽訂「中、賴農技合作新協定」[2]:744。張群任慶賀賴比瑞亞總統、副總統就職典禮特使,順道訪問象牙海岸,歸途訪問美國[17]。

出生

1月8日——陳明真,女歌手。

1月13日——徐薇,英文補教名師。

1月31日——王祖賢,演員、歌手。

2月1日——賴有賢,漫畫家。作品有《真命天子》、《小和尚》。

2月2日——劉櫂豪,法官、政治人物。現任立法委員。

3月2日——詹雅雯,知名臺語歌手。

3月26日——張信哲,歌手。

4月26日——九孔,本名呂孔維,藝人、諧星。

4月30日——張宇,男歌手。

5月25日——辜仲立,企業家,出身鹿港辜家。辜濂松三子。其兄辜仲諒、辜仲瑩。

5月28日——康康,本名康晉榮。綜藝節目主持人和歌手。

5月30日——丁國琳,女演員。

7月6日——鄭文燦,政治人物。曾參與野百合學運,2014年當選桃園市長。

7月18日——林錦昌,小說家、政治人物。曾任台北市政府新聞處處長。

7月19日——李興文,男演員。曾參與電影《報告班長》、電視劇《流氓教授》、《意難忘》演出。

8月12日——黃俊傑,棒球選手,曾經效力於中華職棒時報鷹隊。

8月14日——曾淑勤,女歌手

9月16日——趙豐邦,花式撞球運動選手,有「冷臉殺手」之稱。

10月12日——黃忠義,棒球選手。

10月31日——黃柏霖,政治人物。現任高雄市議員,叔叔黃啟川曾任議長。

11月4日——柯淑勤,女演員。代表作《孽子》。

11月7日——焦恩俊,藝人演員。

11月9日——江國賓,男演員。代表作《台灣霹靂火》、《台灣龍捲風》、《金色摩天輪》,早年以飾演反派角色較具代表性。

11月18日——劉亮佐,藝人,曾主持三立電視台節目『在台灣的故事』。

12月24日——沈玉琳,藝人、電視節目製作人及主持人。

逝世

1月12日——丘念台,政治人物,丘逢甲之子。(1894年出生)。

3月11日——楊仲鯨,政治人物,首屆民選花蓮縣長。(1898年出生)。

3月27日——吳新榮,醫師、作家及政治人物(1907年出生)。

吳燕生 詩人 °吳鸞旂孫女、吳子瑜女兒°大正三年出生於北平,得年 62歲°

小婦人

小婦人
H:20220402W6在0930至1145於HBO上演她們<little Women>,使我想起以前買一本<little Women>英文版的書,買了回家看了幾次都没看下去,只能看影片聊以解嘲。並查出介紹與影片相比。20220402W6

維基百科介紹:
《小婦人》(英語:Little Women)是美國作家露意莎·梅·奧爾柯特的作品,也是她最著名與最成功的作品,描述南北戰爭期間一個家庭的生活與4位女兒的愛情故事。初版於1868年,曾被改編成卡通、電影及電視劇。奧爾科特後來還寫了幾部續集,包括《好妻子》(Good Wives)與《小紳士》(Little Men)還有《喬的男孩們》(Jo’s Boys)等。

快速預覽 小婦人, 作者 …

出版歷史

奧爾科特在1867到1868年之間花了兩個半月寫了一本名叫《小婦人》(Little Women)的書。收到的反應很良好。評論家很快宣稱這本是新的經典小說。奧爾柯特從讀者們收到許多要求這本書續集的信件。

作為回應,奧爾柯特在1869年寫了小說的第一及第二章,這本小說名叫《小婦人或 梅格、喬、貝絲和艾美》(Little Women, or, Meg, Jo, Beth and Amy.)從1880年開始,美國以第一及第二章裝訂成一本來出售。但是在英國,第二章以《好妻子》(Good Wives)的名義分開來出售。因此,《小婦人》在英國有四部,而在美國,《小婦人》只有三部,第一部有兩章。

劇情簡介

《小婦人》由美國作家露易莎·梅·奧爾科特所著,小說背景是19世紀美國新英格蘭地區南北戰爭時期。小說通過描繪普通家庭中四個姐妹之間的生活瑣事從而表現了人的自強自立,自尊自愛,團結友善,也從而宣揚了的女權意識。

主要角色

馬奇一家

馬奇先生(Mr March):作者父親布朗森的化身,書中的他在美國南北戰爭中於前線當隨軍牧師。

馬奇太太(Mrs March):作者母親艾比蓋爾的化身,書中的她個性敦厚和善,致力教導女兒們的品行。

梅格(Meg):原名為瑪格莉特,簡稱梅格。是四姐妹中的老大,溫柔美麗,熱愛演戲。

喬(Jo):原名為喬瑟芬,在書中簡稱喬,於四姐妹中排行老二。喬即作者本人的化身,熱愛寫作、衝動直率。

伊莉莎白(Elizabeth):書中通稱貝絲(Bess),四姐妹中的老三,個性膽小害羞,最為謙虛溫婉,喜愛音樂,最後因染上猩紅熱,加上身體原本就很脆弱,而於第二部去世。

艾美(Amy):年紀最小的一個,被三個姐姐寵壞的她嬌蠻任性,自私虛榮,愛好藝術繪畫。

漢娜:馬奇一家忠心耿耿的僕人,當馬奇先生在前線病倒時,她是馬奇一家的重要支柱。

勞倫斯一家

勞里(Laurie):與喬同年的大男孩,英俊親切,多病卻活潑熱情,有音樂才華,曾向喬求婚,於第二部跟艾美結婚。

勞倫斯先生(Mr Laurence):勞里的祖父,相當喜愛馬奇一家,尤其與喬及貝絲投緣,全名:詹姆士·勞倫斯。

其他

約翰·布魯克(John Brooke):勞里的老師,梅格的丈夫。

弗里德里希·巴爾(Friedrich Bhaer):中年教授,批評喬的作品,最後與喬結婚,育有二子,和喬及她收養的孩子們一同住在馬奇嬸嬸留下的大房子。

博客來介紹:
目錄
1.    扮演朝聖者
2.    聖誕快樂
3.    羅倫斯家的男孩
4.    重擔
5.    敦親睦鄰
6.    貝絲找到美麗宮
7.    艾美的屈辱谷
8.    喬對抗惡魔亞坡倫
9.    梅格前往浮華市
10.    畢克威克俱樂部和郵局
11.    實驗
12.    羅倫斯營隊
13.    空中樓閣
14.    祕密
15.    電報
16.    通信
17.    忠實的小信徒
18.    黑暗的日子
19.    艾美的遺囑
20.    機密
21.    羅利惡作劇、喬當和事佬
22.    宜人的青草地
23.    馬區姑婆解決難題

內容簡介

  《小婦人》是第一部歷久不衰的美國兒童小說經典之作,瑪區家女孩愛美、喬、貝絲和梅格,由於瑪區太太的愛與信心的教導,使得她們在艱苦的生活試鍊中散發出光和熱。她們雖然窮,可是卻願意幫助比她們更需要幫助的鄰居,她們也有虛榮心希望得到漂亮的衣服、吃到可口的食物、並且過著公主般一樣的生活,但是幻想歸幻想,她們在現實生活中依然必須靠自己的實力來面對生活的難處。

  書中內容可以說是作者回憶自己童年的一場溫馨紀錄,四個女孩的個性都不一樣,老大梅格沉穩溫柔,老二喬豪邁又敏感,熱愛寫作,老三愛美有點愛慕虛榮卻也是貼心的小天使,老四貝絲雖然害羞是家中最疼愛的寶貝,她們常常在一起共同演出喬所寫的劇本,而貝絲的一場猩紅熱更讓姊妹們幾乎失去了她,鄰居男孩羅瑞增添了她們生活的樂趣,瑪區嬸婆的嚴苛與嘮叨雖然讓四姊妹頭痛,卻也總是在重要關頭給予慈愛。

  每一個章節都讓我們一步一步進入家庭生活的溫馨與風暴,而小說中我們也看到作者的真實面貌,《小婦人》不愧是經典中的經典,作者平易而溫暖的描寫,讓這部小說充滿著光和熱,讀著的時候不但被她的鋪陳敘述所深深吸引,其中每個主角對生活的堅韌態度和精神,更讓我們足以流下動容的眼淚。

作者簡介

露意莎‧梅‧艾考特(Louisa May Alcott)

  一八三二年出生於美國新英格蘭州,露意莎年紀稍大就開始幫忙養家,開過小型學校、還幫傭、做針線活。不過她也利用閒暇時間和姊妹們演出業餘戲劇,甚至寫劇本讓她們演出。十六歲時她靠著縫紉和為波士頓一個身障女孩擔任家庭教師的收入,已經能完全養活家人。一位出版商鼓勵露意莎寫一本關於女孩子的書,這本書就是至今仍然轟動的世界文學經典《小婦人》。

譯者簡介

張琰

  河南魯山人,台灣大學哲學系畢業,輔仁大學翻譯學研究所碩士,譯有《比利時的哀愁》、《伊麗莎白的秘密》、《莫妲》、《哈,小不列顛》、《納尼亞魔法王國--賈思潘王子》、《納尼亞魔法王國--銀椅》等書,現為專職譯者。